供应商与酒店间的关系向来比较微妙。从取消六小件这件事上说起,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大多数酒店仍然为客人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目前不再提供“六小件”的酒店比例还不到10%。事实上,取消六小件难以在酒店内推开,首先从供应商的角度上考虑就会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办法显得既生硬又刻板,难以将环保理念真正有效践行。试想,全部取消酒店提供洗漱用具,那么这些常年靠酒店生存的日化厂的出路在哪里?而酒店一方反对取消的理由同样显而易见,客人享受惯了的服务一下子消失,因供需关系的不平衡而导致流失客源怎么办?于是供应商们便提出对产品进行更新改良的对策,以求两全。
如果说在是否取消六小件的问题上二者还能站在统一战线上,那么,相互之间的掐价较量就显得格外水火不容。而单从武汉这件事来说,供应商更显得气短势弱。一来,供应商内部斗争不断。小型却密集的供应商们为争抢生意而展开了恶性竞争,有些不仅因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而导致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外,还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逼得各方头破血流。二来,放在武汉市的环境背景下,酒店和供应商的博弈较量中,酒店处于强势地位。供应商小、散、弱等先天性不足本身就在比试中败下一截,而武汉的酒店市场还远未达到饱和的状态,房间未长时间出现空置状态,实力强不怕气短,掌握着相对的议价话语权。但同样是供应商和酒店之间的关系,或许在广州将呈现另一种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广州酒店竞争之激烈,另一方面则是供应商的竞争处在有序且较为成熟的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新兴而弱小的行业起初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既接收外部施予的压力而备受挣扎,又要在同行间经受住恶意或是非恶意的打压,如何走入良性循环,是未来成长期必须直面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与依附产业的角力也需要摆正心态和位置。实际上酒店单体只是产业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供应洗漱用品的日化产业,还是供应毛巾洗涤用品的布草水洗厂,亏损与否不完全归咎于内因,如何在权衡中取得双赢,或是亟待回答的问题。而非一味死掐,短视牟利抑或屈膝求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