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在成都拍的全家福
董竹君全家福(1919年,成都东胜街自家花园里)
中年时期的董竹君
上海锦江饭店董事长,建国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董竹君
此“董小姐”非彼“董小姐”。
她叫董竹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她曾是民国初年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的夫人,又是中国第一代女企业家,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
1919年至1929年期间,董竹君先后在成都少城将军街、东胜街生活过十年时间。
离开青楼
嫁给四川省副都督
董竹君是上海人,生于1900年。在她13岁时,因家道贫寒,被父亲典当到青楼作“小先生”,就是只卖唱不卖身。她天生丽质,美艳清纯,不久就小有名气。1914年,董竹君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一心想逃出虎口。不久她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夏之时经常来这里坐坐,听董竹君弹唱。接触多了,相互产生了感情。
此时,夏之时的包办婚姻的夫人因肺病而去世,夏提出要帮助董竹君重新走上新的生活的想法,董竹君自是欢喜,她对已是四川省副都督的夏之时提出三个条件:1、不做小老婆;2、结婚后送到日本求学;3、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的家庭,你管国家大事,我当你的内助。夏全部应允。
在夏之时的安排下,董竹君离开了青楼。她15岁和夏结婚。婚后几天,董竹君就随丈夫去了日本。到了日本,董竹君开始补习日文。一年后,大女儿国琼出世了。那时夏之时忙于事务,顾不上照顾家庭,董竹君又要学习,又要带孩子,日子过得十分忙绿。在孩子3岁的时候,夏之时随着时局的需要,带着妻女回到四川合江老家。老家是个封建大家庭,各种旧式礼仪很多,而且人多复杂,对这个留洋的新式女人看不惯,董竹君在老家过得非常压抑、心情忧郁。
安居少城
夫妻俩日子很闲适
1919年,董竹君终于可以摆脱纷繁的大家庭了。她随夏之时迁居到了成都。在成都,他们先租赁将军街(当时还叫猫猫巷)一座小独院居住,后觉得将军街的房屋比较狭窄,就出资一万元(当时货币),向一位富绅买进了东胜街一个大院子,将将军街的院子栽菜、养猪、养马。
东胜街大院住宅,占地约三亩,大小房屋二十多间,是一座四进院。那时的将军街并无几家人家,街上翠柏成行,美不胜收。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董竹君常常在这两条街上散步,心中好不快活。
董竹君很喜欢法国女人的开朗、潇洒。她打听到成都平安桥有座法国修道院,亲自前往联系,请院里的法国修女教自己法语。修女很喜欢这位聪明的中国女人,每次董竹君去学习都认真、耐心地教授。
这时的夏之时因时局不稳定,下野不从政了,他天天在家栽花种竹、养鸟养马。董竹君每天从法国修道院学习法文回来,有时候在院子里复习功课,有时候帮助丈夫剪剪枝叶、修修花草。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过了两年,董竹君正打算赴法留学时,怀孕了。生孩子后,一时脱不开身,只好放弃了到法国留学的愿望。夏之时后来在包家巷租房创办了锦江公学,每天忙自己的事情。
不久锦江公学因兵荒马乱停学了,家里一时收入减少,夏之时在1922年,将东胜街这座大院子以二万八千元的价格出售给杨森部下。他们全家又搬回重新翻建的将军街居住。以卖房子的钱,在梓潼桥、新华街购进和新建共一百多间店铺出租,供全家开支。
为了翻新将军街的住宅,夏之时和董竹君都亲自过问,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并反复修改,院内的一瓦一屋、一花一树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房子建好董竹君搬过来后,对房子很是满意。在将军街寓所,董竹君在这里生下了女儿国璋、儿子大明。
突患疾病
被都督母亲所救
生女儿国璋时,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1922年夏初,董竹君突然卧床不起,经中西医治疗数月不见成效。全家人都愁容满面,亲友们都认为这是干血痨病,命在旦夕。这件事被成都都督尹昌衡的母亲知道了,尹母懂一点医术,就乘坐轿子看望董竹君,一诊脉尹母说,什么干血痨病,是怀孕了,因连生二胎(国琇、国瑛),加上家务劳累,是血亏、胎儿不能正常生长,只要连服安胎药、增加营养、补血调理,是可以保胎的。按照老人的嘱咐,董竹君连服药物两个多月,果然有了怀孕的迹象,足月后生下了女儿国璋。
生儿子大明,也有一段故事。1926年旧历正月初五,是董竹君的生日前晚,亲友们都来祝贺,宾客吃完宴席后又继续打牌。董竹君已经临产,不能陪客人玩耍,但又不能扫客人的兴,就一个人悄悄乘轿子来到四圣祠英国人办的医院,住了进去。第二天一早,家里人不见董竹君,急坏了,夏之时赶紧派人到处寻找,还好梅香丫头在四圣祠医院找到了董竹君,一家人才放心下来。过了一天的早上,儿子大明出生了,这是董竹君生了四个女儿后,才有了一个儿子,全家人都爱如宝贝,异常高兴。夏之时给孩子取名“大明”是按照排行取名,乳名为“和尚”,意思是祝愿孩子无灾难。
胸怀大志
沪上创办知名企业
董竹君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她常常到祠堂街一个新开的书店订购新书和报刊,接受到新的思想和教育。她想开办一个女子织袜厂,招收女工,帮助女人走向社会。于是,她计划并实施将后院的马厩、猪圈全部拆除,在院子里修了几间厂房,买了几台织袜机,办起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厂门设在东胜街。附近住的女子都纷纷报名,一时生产火红。
这家女子织袜厂在成都是第一家,当时董竹君家的客人都赞扬道:你们家里前面是朗朗读书声,后面是唧唧的织机声,真是了不起的家庭。
1926年,董竹君在隔街的桂花巷租房创办“飞鹰黄包车公司”,从上海接来父母帮助经营。
董竹君的父母每天起早睡晚,从不怠慢。董竹君也是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到公司,把板凳放在门口,站在板凳上高声给黄包车夫讲话,教导他们怎样注意出汗后不要着凉,避免生病,对待顾客要客气热情,车身保持干净……
当时,董竹君这家公司的管理学习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公司车租低,车子的修理费、车夫的制服费都由公司出钱,车夫得病、受伤,也由公司负担医药费,有时车夫付不出租车费,还可以减免或分期付清。因此,车夫都愿意拉“飞鹰”的车子,公司的生意很是兴隆。
可好景不长,1929年春,四川局势混乱,各路军队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设立造币厂,造成币值贬值,百业萧条,人心惶惶。董竹君痛下决心,关闭了这两家公司和工厂。
不久,因丈夫夏之时在上海,董竹君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也要回上海去,她告别了成都、告别了居住十年的将军街、东胜街,带着双亲、子女回上海去了。
从此,在上海,董竹君白手起家,筹资金、办工厂、开餐馆,百折不挠,终于在上海滩成了中国的第一代女企业家,成为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